2013年乌市三模地理试卷分析
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 祝斌
2013.4.30
一、对试卷的总体评价
本卷(地理部分)结构整体与高考试题题型一致,保持了连续性,体现了过渡性,突出了课程特点。整套试卷知识点涵盖基本合理,重点考查了空间定位及其区域地理特征、等值线、地球运动、天气与气候、水资源利用、粮食生产、农业区位及可持续发展、工业区位、交通和能源问题等高考中的高频考点,注重对地理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考查。与第二次模拟考试相比,难度略有降低,选择题侧重于自然地理的考查,思维能力要求高,难度系数介于0.31—0.62之间,没有偏难或偏易的试题;客观题结合热点问题以新的出题方式考查地理基础知识,体现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,难度适中。纵观试卷,主要有如下特点:
1.突显地理的特色:图表是地理信息的最佳载体之一,图表的大量运用也是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。本套试卷每组题目都以图表、文字材料为载体,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,要求学生能够对地理图表信息进行分析、归纳和阐释,以获得正确的地理结论。
2.彰显能力考核精髓:试题注意覆盖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要基本技能,但考查方式并不是知识的简单重现和技能的机械组合,而是尽量采用新材料、新情境,力求注重考查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,更加关注知识中所蕴涵的思想、观点和方法。如第3,4题和第8,9题主要考查等值线的相关知识,第10,11题考查国际粮价与我国同期价格比、第36题的瓜达尔港气候成因及铁路建设意义的迁移,第37题俄罗斯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可持续生产等,都是源于书本的热点地区和基础知识,但是需要理解,融会贯通。
3、突出时代性和区域特色。试题紧扣欧债危机、粮食生产、瓜达尔港移交、习近平访俄等热点区域或热点问题,再加上天山天池旅游、阿克苏苹果生长、乌鲁木齐PM2.5等新疆区域特色做为切入点,选取新颖的背景材料设计考查问题,突出了命制试题的时代性和区域特色。
试题知识点覆盖面注重对一、二模地理考查知识点的查遗补漏,有较好的导向作用,引导学生回归课本,注重思维训练,答题的规范性、准确性和全面性。
二、各题得分情况统计(样本为4200人)
(一)选择题得分统计(综合难度系数为0.47)
题号 |
1 |
2 |
3 |
4 |
5 |
6 |
7 |
8 |
9 |
10 |
11 |
合计 |
难度
系数 |
0.41 |
0.43 |
0.59 |
0.31 |
0.38 |
0.54 |
0.62 |
0.61 |
0.38 |
0.39 |
0.54 |
0.47 |
(二)综合题得分统计(综合难度系数为0.59)
题号 |
361 |
362 |
363 |
371 |
372 |
42 |
43 |
44 |
合计 |
分值 |
10 |
10 |
6 |
12 |
8 |
10 |
10 |
10 |
56 |
平均分 |
4.92 |
3.93 |
3.93 |
6.69 |
4.92 |
7.69 |
3.46 |
8.03 |
32.82 |
难度系数 |
0.49 |
0.39 |
0.65 |
0.56 |
0.62 |
0.77 |
0.35 |
0.80 |
0.59 |
区分度 |
0.53 |
0.27 |
0.07 |
0.26 |
0.35 |
0.57 |
0.19 |
0.42 |
|
试卷整体难度为:0.53
三、失分情况分析
第1,2,3题:本组题考查了区域空间定位,对受欧债危机严重影响的葡萄牙进行了区域地理特征考查,虽然涉及图看起来比较简单,但学生对地中海气候区的判读过于机械记忆,对软木生长旺季的主导因素也判断不清,第1题误选B的人数超过了正确答案D,第2题误选D的学生较多,可见学生基础知识不牢。
第4,5题:本组试题预估难度中等,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等温线弯曲与晨昏线判读等基础知识,但第4题学生对晨昏线的判读能力较低,误选C的学生较多,第5题对回归线附近国家判读仍有不少学生失误,缺乏基本的推理能力。
第6,7题:考查水资源利用,因学生获取信息不全,导致第6题失分较多。
第8,9题:以长江流域梅雨期的起讫等日期线图为载体,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,难度适中,正确率较高,但第9题学生答案选择极为分散,表明学生根据已有的条件进行推断的能力较低。
第10,11题:考查粮食生产的价格比问题,仍是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。材料中表述很清楚,主要障碍是图显示的是粮食生产的价格比,要理解清楚国际粮价与同期国内市场价格的关系,第10题误选C的学生较多。
综合题第36,37题:试题以新颖的背景材料为切入点,考查了气候成因、交通意义、工业区位和农业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等基础知识,注重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、知识整理和迁移能力的考查。
选做题第42,43,44题:体现出明显的新疆地域特色,分别考查了天池旅游、阿克苏苹果种植的灾害天气、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等问题,其中第43题的难度较高,学生不能按照题目要求分季节回答影响苹果生长的气象灾害。
关于选做题的一些思考:二模试卷选作旅游地理的人数占比为51.4%,自然灾害占比为33.6%,环境保护占比为15%;三模试卷选作旅游地理的人数占比为56.7%,自然灾害占比为7.2%,环境保护占比为36.1%。从上面数据我们可以得出,学生还是根据自己对试题难易度的判断来进行选择,并没有按照老师的建议固定只做其中某一道选做题,把选作题变成必做题的做法并不可取。
错因归纳:
1.获取、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薄弱。
2.不能有效的转化地理信息,对信息的理解浮于表面
3.对一些原因类,区位条件,措施类等问题不能有效建模,回答问题不全面,而且不能有效的结合试题情景回答。
4.地理原理应用,知识迁移应用死板,不能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分析。
5. 知识掌握不够牢固,答题中出现科学性错误,答题不全面、不完整,语言表述不准确、不规范。
6.心理浮躁,不能认真地读题和审题。
四、对下阶段教学的启示
1.进一步研读考纲,科学使用《考试说明》。
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考纲,明确考试范围,体悟考试要求,揣摩高考真题立意,并按《考试说明》要求复习备考,把握要求,明确方向,增强备考的目的性。
2.有重点地选择专题,加强针对性的专题训练。
教师在最后阶段要重视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训练,不断地进行归纳、领会、应用,以此提高得分能力。要特别重视完卷之后的总结反思,找准薄弱环节,对易出错的地方要分析原因,对“症”下药,减少审题或非智力因素的失分,提高备考的有效性。
3.进一步构建网络,促成知识迁移。
知识网络的构建,不仅有助于考生牢固掌握和理解课本知识,而且还有助于考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,并促成知识的迁移,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4.规范解题,注重方法指导。
有的考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但缺乏一定的规范性,以致于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分数。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走向成功的捷径,选择题和综合题是目前高考常见的题型,因此,我们有必要在考前加强对学生进行选择题和综合题解题方法指导。
5.回归教材,回归基础。
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,让学生回归书本,对地理主干知识,高考高频考点能够熟练于心。要狠抓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,强调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,不片面追求题目的难度。
6.关注社会热点,体现地理特色。
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,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,如低碳问题、极端天气、自然灾害等问题;注重利用地理原理和规律,分析,阐述,评价实际问题。
7、关注临界学生,多开展心理疏导。
高考不只是文化知识的考试,更是心理素质的考验。考前要密切关注考生的思想动态,多与考生交流,及时提供心理疏导,鼓舞信心。经验证明,考前心理辅导是非常有效的提分“法宝”。
8.通力合作,全面发展。
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、地理、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、综合把握。希望史、地、政三科教师在复习中要通力合作,打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整体仗。在临近高考的前夕,教师还要有效地训练考生的应试技巧,合理分配作答时间,消除紧张情绪,树立信心,取得文综成绩的全面丰收。